毛澤東評三國

毛澤東評三國——街亭之戰亮宜自臨陣

  失街亭、斬馬謖是一件亦悲亦壯的曆史事件,評書中說,京戲中唱,都以此來頌揚諸葛亮愛惜人才、執法嚴明。毛澤東則不然,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“初,越太守馬謖,才器過人,好論軍計,諸葛亮深加器異。……及出軍祁山,亮不用舊將魏延、吳懿等為先鋒,而以謖督諸軍在前,與張合戰於街亭。謖違亮節度,舉措煩擾,舍水上山,不下據城。張合絕其汲道,擊,大破之,士卒離散。亮進無所據,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。收謖下獄,殺之。”毛澤東讀此評點道:“初戰亮宜自臨陣。”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,臨陣調度,不應分散兵力、委責於人。
 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初次北伐時蜀軍先頭部隊與魏軍的一次交戰。蜀建興五年(公元227年)冬,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亂後揮師北上,集結漢中伺機北進。轉年春,諸葛亮聲言由斜穀道(今陝西省眉縣西南)進攻眉城(今陝西省眉縣),命趙雲、鄧芝占據箕穀(今陝西省褒城北)以作疑兵,自己則親率大軍直赴祁山(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)。在蜀軍聲勢的震撼下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叛魏降亮,關中由此震動。魏明帝曹睿聞訊命大將曹真增援箕穀抵禦趙雲,命張合西進街亭(今甘肅省莊浪縣東南)抵禦蜀軍先鋒馬謖,自己則親率大軍坐鎮長安,企圖一舉殲滅無險可據的諸葛亮。趙雲不敵曹真,戰敗而返。馬謖與張合交兵於街亭,馬謖據城弱不敵強,上山占據險阻以待諸葛亮大軍北進。張合攻山不下,絕馬謖水道,馬謖斷水兵敗。諸葛亮大軍行至祁山未與魏軍正面交鋒即無功而返,殺馬謖以責其街亭之敗。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於街亭之敗,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,調度失略。中國兵法強調,戰略指導者要估量敵我強弱形勢的變化,選擇有利的時機,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,同敵人展開決戰,戰勝敵人。諸葛亮北伐之際,蜀漢的總體實力弱於曹魏。時因劉備去世,魏邊關多年無犯,關中及隴右地區兵力空虛,守備廢弛。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。諸葛亮本可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率大軍直取長安一舉平定關中。
  但是,諸葛亮沒有采納大將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,而是以趙雲、鄧芝為一部攻打箕穀,以馬謖、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,自率大軍駐足祁山,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,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,變強勢為弱勢,致使馬謖兵敗街亭。張合圍困馬謖之時,諸葛亮當北進街亭,策應馬謖,與張合展開決戰,戰勝張合。這就是毛澤東評點中所說的“亮宜自臨陣”的關鍵所在。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失誤內心裏應該是清楚的。毛澤東在讀《資治通鑒》“(太和五年)六月,亮以糧盡退軍,司馬懿遣張合追之。合進至木門,與亮戰,蜀人乘高布伏,弓弩亂發,飛矢中合右膝而卒。”時評點道:“自街亭敗後,每出,亮必在軍。”說明自街亭之敗,諸葛亮已經吸取了教訓。據《三國志》裴松之注記載,諸葛亮也曾說:“大軍在祁山、箕穀,皆多於賊,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,則此病不在兵少也,在一人耳。”兩處戰敗,一人之責。一人者誰?亮自身也。諸葛亮初戰失利的更深層的原因,還在於他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的失誤,過於強調戰爭手段,主動進攻,窮兵黷武,缺乏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認識。這一深層的原因不僅決定了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敗,也決定了他整個北伐戰爭的失敗。陳壽在《三國志》中評價說,諸葛亮“連年動眾,未能成功,蓋應變將略,非其所長歟!”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。
  諸葛無謀,馬謖冤死。馬謖,劉備之謀臣,從荊州隨劉備入蜀,被任為綿竹成都令、越太守。諸葛亮南中平叛,問計於謖,謖籌策征服南人之心。亮采納馬謖之策,縱孟獲而南方平定。及馬謖被斬“十萬之眾為之垂涕”,蔣琬也指責諸葛亮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。諸葛亮以馬謖為先鋒,令其孤軍深入敵境,馬謖上山是敗,守城亦敗,諸葛亮非任之也,棄之也。馬謖是一位難得的智士謀臣,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,裁定失中,“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”。何去非指出,“孔明有立功之志,而無成功之量;有合眾之仁,而無用眾之智。”

版權聲明: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 站長統計 聯系我們

©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