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少奇選集

半工半讀,亦工亦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一九六四年八月一日)

 

講一講兩種勞動制度、兩種教育制度的問題。

我所說的兩種勞動制度、兩種教育制度,有一部分是結合的,既是勞動制度,又是教育制度,又是學校制度。

就是在農村里面辦半農半讀的學校,在工廠里面辦半工半讀的學校。農忙的時候種地,農閑的時候讀書,或者一個星期做工,一個星期讀書。要把這種制度作為正規的勞動制度,正規的教育制度。

就當前來說,只實行一種學校制度,實行我們現在這種學校制度,是不能普及教育的。我問了一下,山東學齡兒童入學的只有百分之四十九,有的農村里面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學齡兒童不能入學。安徽學齡兒童入學的比山東還要少一點。江蘇多一點,有百分之六十的學齡兒童入學,但農村里面也有一半的學齡兒童不能入學。所以,用目前這種教育制度不能普及教育,國家負擔不起,家庭也負擔不起。如果一個家庭有四五個小孩子上學,有的進小學,有的進初中、高中,有的要進大學,那不但一般的工人農民家庭負擔不起,恐怕今天在座的同志的家庭也難于負擔,也要發生困難。那末,用一種什么辦法,既能普及教育,國家和家庭又能夠負擔得起呢?那只有除開現在的全日制學校以外,再辦那種半農半讀或者半工半讀的學校,就是小孩子大體上自己可以搞到飯吃,國家稍許補貼一點,家庭補貼一點。因此,可不可以設想,現在的這種學校不再增加了,現在這種學校的教育經費也不加了,國家以后每年還可以增加一點教育經費,把增加的教育經費拿來辦這種半工半讀或者半農半讀的學校。從當前來講,從普及教育來講,我看必須采取這個辦法。

從長遠來講,實行兩種勞動制度、兩種教育制度可以逐步地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。一九五八年,我在天津講了一次,他們就搞了一百多個工廠來辦這種半工半讀的學校。這幾年讓它們自生自滅,大部分垮了。但是,這回我去,還剩下七個工廠辦到現在,已經有兩千多畢業生了。上海有工業大學,它是一個星期上二十四小時課,占工作時間十六小時,占業余時間八小時,五年畢業,今年就有八百多學生可以畢業。江西辦了勞動大學,也是有成績的。江蘇、廣東有農業中學。其他地方還有工業中學。

它們都已經有一些初步的經驗。據說,這些畢業生是比較好的。他們能文能武,就是說,既能腦力勞動,又能體力勞動;既能當工人、當農民,又能在科室辦事、在研究機關工作;有些還當了技術員。我認為,這種在半工半讀的中等技術學校或者大學畢業出來的人,是一種新人。這種人跟我們不一樣,跟現在的工人、農民也不一樣,跟現在的知識分子也不一樣,而是一種新的人了。他們沒有那個知識分子架子。知識分子的架子是個大問題。我們現在普通學校的學生,初中畢業就看不起農民了,高中畢業就看不起工人了,大學畢業就更看不起人了。

一種新的學校制度,至少要五年才能初步總結經驗,十年才能總結比較成熟的經驗,加以推廣。再過十年,我們革命勝利就二十五年了。今天著手試驗,十年以后才能推廣;今天不著手,十年以后還不能推廣。因此,我主張每一個省,每一個大中城市,都來著手試辦這種半農半讀或半工半讀的學校。

在農村,初級小學可以多辦一些全日制學校,高孝初中以上的學校就辦半農半讀。僅僅辦農業初中還不夠,還必須辦一種中等農業技術學校。這種學校的學生可以回家生產,也可以在國營農場生產,或者開荒。我的意見,應該充分利用現在國營農場的生產資料來辦這種學校。訓練出來的人具有中等農業技術學校的水平,可以回家去當農民,也可以到技術推廣站、畜牧獸醫站、拖拉機站等等地方去工作。

在大中城市,可以由工廠辦一些中等工業技術學校,半工半讀,四年或者四年半畢業;也可以由現在的一些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,改為半工半讀的中等技術學校;還可以把一些停辦的中等技術學校改為半工半讀的學校。

我這么設想:再過五十年到一百年,中國的工人能夠有百分之七十、八十是半工半讀的中等技術學校畢業出來的,農民的半數是半工半讀的中等農業技術學校畢業出來的。這些人讀完了中等技術學校的課程,進一步學大學課程就容易了。其中有些人學政治,有些人學經濟,有些人學文學藝術,也就容易了。這些人既能腦力勞動,又能體力勞動。在他們本身,腦力勞動跟體力勞動的差別已經是沒有多大了,開始消滅了。可以由他們來當車間主任、廠長、黨委書記、市長、縣長。他們當了車間主任、廠長、黨委書記、市長、縣長以后,不要完全脫離生產,也是半日做工或者種地,半日坐辦公室。如果五十年到一百年能夠達到這個要求,那時我們國家的情況就會同今天大不相同,整個勞動生產率將大大提高,消滅三大差別的阻力就小得多了。

我們還可以設想,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制度和學校制度會是什么樣的呢?到那個時候,體力勞動者即工人農民,每天只要勞動四五小時就夠了。其余時間干什么呢?就是學習,或者辦公、寫作,或者唱歌、演戲,或者做政府工作、計劃工作。到那個時候,沒有什么專業的作家、演員、畫家,也沒有我們這種專業的黨委書記、廠長、市長、省長、國家主席,都得要做工,都是業余的。國家主席也可以業余當嘛,有半天還不夠呀?馬克思曾經設想過,將來的兒童九歲起就要每天從事兩小時體力勞動,十三歲起就要每天從事四小時體力勞動。九歲、十三歲還是讀書的時候,所以,我看這就是半工半讀的學校。列寧講過綜合技術教育,我想也是這種制度,就是掌握一門或者幾門技術,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化、科學水平。

我國現在的教育制度是不好的,必須改革。現在的全日制學校還不能不要,還是需要的,我認為以后不能再增加了。但是,半工半讀、半農半讀的學校可以辦,以后可以多辦。現在是少數試辦,不要大辦,不要一下子鋪開,一下子又垮臺。要通過試辦,取得經驗,以后多辦,將來要使它成為我們的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學校制度。現在的這種學校壽命是不會很長的,但是,這種半工半讀的學校我看一萬年還要。

為了辦好半工半讀和半農半讀的學校,應該辦半工半讀、半農半讀的農業高級師范、工業高級師范和中級的農業師范、中級的工業師范。要利用現在的國營農嘗工廠、中等技術學校或者大學,來辦一些這樣的師范學校,重新培養教員,將來去教中等技術學校的課程。他們將來是半農半教、半工半教,做半天工、教半天書,或者是種半天地、教半天書,不要完全脫離生產。要培養這種新的教員,新的校長。

此外,關于勞動制度,我還提出另一個性質的,就是實行亦工亦農制度,利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。在農村的工廠,季節性生產的工廠,農村的技術推廣站、排灌站等等,都可以實行亦農亦工。城市里面有些廠可以搬到農村去辦,就那個地方的剩余勞動力。大城市的季節工廠也可以實行亦工亦農。就是農忙的時候開一班,農閑的時候,農民來了,開三班,看行不行?我們要訓練農民懂得機器,機械廠可以吸收農民,農忙的時候叫他們回去,農閑的時候來學習,做半年工。這樣的好處很多,家屬可以不進城,又可以使農民學到技術,縮小城鄉的差別、工農的差別。對個人,對集體,對國家,都有好處。

臨時工轉正,我歷來是反對的,但是后來還是轉了。

我看以后應該減少固定工,或者少增加固定工,比較多地用臨時工。有人說臨時工不是正式工,只有固定工才是正式工,我曾經反對這個說法,臨時工也是正式工人,都是正式的。但是現在的勞動制度里面沒有這一條,應該改變。

必須使我們的工人、農民有文化,而且是有相當高的文化,我們這個國家的整個面貌才可以改變,才可以逐步消滅三大差別,將來才有希望進入共產主義。

 

 

版權聲明: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 站長統計 聯系我們

©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